子涵紫砂宣传片
关于汪子涵
天秤座,中国人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,爱好茶、香道、古琴。
中国(香港)紫砂工艺研究院院长
国家级工艺美术员
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
国家级高级茶艺师
青年陶艺师
汪子涵(原名汪立萍),生于紫砂的发源地——江苏宜兴丁蜀镇尹家村东方紫砂街。自幼耳濡目染,痴迷紫砂,并颇有建树。受益于先辈几代制壶人和兄长汪立彬(国家级工艺美术师)悉心指导,加之天赋聪慧、资质非凡、寻师问艺于名师大家,并勤于研习历代名家经典之作,子涵紫砂壶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、独开创新一路,以典雅、清新、意象丰富等艺术符号流传于收藏界和广大民间爱壶人手中,其壶艺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的紫砂艺术活动中荣膺盛赞,为宜兴不可多得的青年制壶匠人,也谓,佳壶可出佳人手。
人生就是一场关于遇见和发现的盛宴!有些人和事,一旦遇见,便是一辈子的机缘。
第一次与子涵的不经意间的遇见,便让我如沐春风般地爱上了紫砂。直到现在,毫不夸张地说,家里的茶壶、茶杯、茶叶罐、分茶器等等,已然一片紫砂的天地。于是,一遇朋友来家中作客,便一一介绍,说到尽兴处,不免滋生几首打油诗。
乙未年七月某天,接到子涵电话,“哥哥,飞机票帮你订好了,请来宜兴小聚。”于是,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,开始了!
七月中旬的丁蜀,倒也有几分清凉。第一次如此深入游览江南水乡,给我的感觉是清新雅致的,象极了大家闰秀,江南女子深闰待嫁的羞涩,水乡的柔情,都隐约感受得到。小镇的独特之处,还不在于风景,而是一段佳话——富贵土、紫砂壶是也。一场关于紫砂与汪氏渊源的遇见,便在太湖边上演……
刚下南京禄口机场,子涵和郑博便恭候多时了,盛情相迎。驱车一个多钟,未从江南水乡的柔情诗画中回转,便来到了子涵的乡下老家。热情的汪伯父、伯母早已准备好了丰盛的农家菜。
人生众多的第一次,也是发生在丁蜀名镇——一个将泥巴呼作富贵土的小镇。第一次,与制壶匠人汪立彬相遇,还有可爱的馨怡。
当吃货遇上了牙痛,便是一种宿命。我们辗转于丁蜀各色特色小吃,领略舌尖上的丁蜀,别有一番风情。尽管不敢放开吃,但还是体味到了丁蜀的饮食风味,赞叹太湖之滨的美景美食,不失为人间的天堂。
此行之要务,乃寻求紫砂美丽中的另类灵感。拜访立彬大哥的工作室、子涵工作室、雕刻作坊,全方位地了解紫砂的左邻右舍。出于先前用过紫砂壶的经历,行至今日,对紫砂的好感便逐渐浓郁,就象佳酿遇上酒仙一样,但催生出动人的逸致来。
紫砂如此美妙,不禁会钻牛尖劲儿了。
子涵成为一个制壶的女艺人,非一朝一夕。受益于小时候的祖训家教,父辈的谆谆教导以及大哥立斌的监督与指导,多个因素的综合催化,子涵与紫砂陶泥的不解之缘,就打下了根深蒂固的烙印。
家兴制壶世家的小孩子,按理说,应该是在江南水乡中嬉戏,淋漓尽致地疯玩的。子涵说,并非如此,寒暑假基本都要学习打坯、跟大人学习制作简单的紫砂器皿。这种言传身教、耳濡目染式的师徒、私塾式的传统受教,才得以让这门中华绝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地传承下来。几千年未曾变样。这是值得庆幸的事。
子涵小时候对紫砂的认知是感性的,也是随心所欲地,这种没有任何压力下的学习,正是艺人和工匠需要的。艺术,有时候就是一种慢的节奏,慢下来,你会发现,身边的好多事情原来可以更美。这是因为,你发现了生活的美。故,紫砂、艺人、宜兴城,他们其实都是一个关联的整体,无论历史出于何种的变化,他们一直未曾分开过。
江南的丝竹细雨,那小巷子里的油纸伞,还有象丁香一样曼妙多姿的姑娘;江南一直鲜活在诗情画意中。而紫砂,将水乡的柔情与历史的凝重一一融汇在那涅槃的神奇的炉火中,火焰中幻化出来的七彩紫砂陶,就注定了它的非凡与精彩绝仑。
紫砂壶的温润,其色泽、其神韵、其质朴,均让上釉之瓷而望尘止步。陶者,大器也。独具东方神韵之美,其韵似佳人。东坡云,从来佳茗似佳人。依我看,紫砂比佳茗更配佳人一说。其温润化水润物,若非江南女子,又怎堪消受那多情的太湖云雨。
烟雨江南,笼罩着多情岁月。紫砂丽人,当数丁蜀子涵家。一段紫砂的故事,牵出的是中华古老制壶工艺的传承和几代制壶人的执念,而这一执念,便锻造出无数个神工巧匠,而传世之紫砂壶,便脱颖而出。
“宜兴名壶誉天下,太湖之滨有汪家。小桥流水江南情,飞泥神匠子涵佳。”
这山,这水,这泥,还有生活在这山水城里的人们,每天都在上演着的温婉的水乡故事。而这故事,有你,有我,有茶,有壶,有人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