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纸伞制作工艺视频
上饶婺源竹安堂油纸伞厂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,“竹安堂”商标取竹报平安之寓意,竹安堂油纸伞完全保留了传统油纸伞的古法技艺,选用三年以上冬季砍伐的毛竹,裁筒、刨节、劈竹、去簧、削条、钻眼、穿芦、套腰线、等等几十道工序才完成伞骨制作,再经过蒸煮晾晒,防虫防霉处理之后。
再开始进入熬煮面糊、裱糊伞面,糊边,晾干后,画伞花,修折伞,穿花线,熬桐油,刷两道桐油,晾干后结顶装柄等等工序,一把油纸伞历经二十来天一百多道工序才基本上结束,工艺繁复工期漫长选才考究严谨。
竹安堂油纸伞具有伞面桐油光亮顺滑,画面取民间之彩寓意吉祥高雅,曾于2011年获第四届全国旅游商标博览会铜奖,竹安堂伞厂是全国纸伞行业标准制定单位,省级非遗传承基地。
油纸伞的起源:据《齐民要术》记载,油纸伞最早是春秋战国时期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的,云氏受鲁班的影响,也是心灵手巧的,她看到丈夫常年在外砍伐木头,经常被雨淋湿,就想做个物品来蔗风档雨,经过多次试验,最终把竹子劈成细条,做成一个可以撑开可以收拢的架子,再一把处理好的羊皮蒙在竹架子上,做成了第一刍形的伞,也是很粗糙的,但很牢固,可以用来带雨,当时也没有名字,不叫伞,后来这种伞传到王公贵族那里,王府的人就叫匠人进行不断的改进,用绫罗绸缎替代羊皮,骨架也做得更精致,帝王出行时使用的,名字叫华盖,平民百姓是不允许使用的,直到东汉年间,蔡伦发明了造纸,其中有一种用构树皮,制作的纸纤维韧性特别好,这种纸就叫皮纸,民间匠人就用这种皮纸糊在伞骨架上,并且是多层裱糊的,等干之后再刷上熬制好的桐油,这就是最早的油纸伞。
那么咱们再说说桐油吧,桐油是生长于长江流域,桐籽树的果实,秋天成熟后采摘去壳晒干果肉,粉碎榨油,熬熟后作为油漆使用,早在几千年前桐油就得广泛的运用,主要用于油漆家俱房屋,棺木渔船渔网防腐,生桐油现代用于军工枪炮的防锈等等,
直到南宋,随着人口的南迁,油纸伞及造纸技艺随着南迁的匠人,传到了南方徽州地区,咱们婺源古时属徽州一府六县之一,地处长江流域,毛竹,构(皮)树,桐籽树等资源得天独厚,且雨水充足,为油纸伞的生产和使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,从此油纸伞在落地生根了,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,很多文人骚客便喜欢在油纸伞上题诗作画,使得一把油纸伞更加的高雅,由于油纸伞作工精细,再加上历史上桐油纸张制造效率低成本昂贵,油纸伞在古代也就实属于奢侈品了,只有达官贵人走马上任,商人外出经商,以及读书人去考取功名,才会使用,平民百姓只有使用蓑衣斗笠,在民间只有是迎娶新娘子有会定制一把大红油纸伞,撑着红纸伞将新娘娶进门。
由于古时几千年来,交通信息的落后,人们出行少则半月多则半年甚至是数年,路途遥远,风雨不测凶险未卜,所以人们将许多的祝福寄托在一把油纸伞,希望一把油纸伞能够护佑旅途风雨顺利,平安无阻,繁体字的伞字由一个大的人字和四个小的人字再加一个十字组成,所以也就有了“保护伞”这么一个词,娶新娘子也是借用油纸伞避邪纳福,圆圆满满以及油纸“有子”这些美好的寓意。
到了明清时期,因为徽商的兴起,油纸伞作为一个土特产商品,随着徽州商人的贸易,行销全国及出口南洋地区,虹关地处徽饶古道的重要节点,老一辈婺源清华一带的徽商,他们肩挑背驮,将婺源的比如油纸伞,草纸茶叶茶油木材药材等等土特产,经虹关浙岭板桥休宁一直运到徽州,再经屯溪码头,销往全国,据老辈人讲,解放前,婺源县城,江湾清华甲路中云赋春制伞作坊鳞次栉比,制伞产业十分兴旺,直到解放后,国家对个体工商户进行公私合营的改造运动,合并到合作社统一生产销售,再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工业洋伞的出现,由于洋伞机器化生产效率高价格成本低,油纸伞迅速的衰退直至消失,制伞匠人纷纷改行去做漆匠篾匠等等。
上世纪九十年代,因为旅游业的兴起,油纸伞得以重生,并迅速发展,现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国家保护。
与伞有关的故事传说:许仙与白娘子,因伞而产生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。毛主席去安源,一双布鞋一把伞,开始风雨无阻的革命生涯,直至全面胜利。